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第1/2页)
今年七月的天光炎热得紧,抬眼都是一片刺眼的白。 平京城内最近不算太平。 先是西山有不知天地的小孩玩炮仗引燃了小一片森林,管事的行动迅速,怕火势烧毁着了老爷们秋日赏红叶的兴致,虽最后没影响那枫树,但也焦黑了一山坡的树林;长辛店的工人不太老实,沾着满脸的煤灰找工头们抱怨,工头们见他们心浮气躁自有气意,但仁慈地想着如此酷暑,便也以无私的心未扣他们的工钱。 如此种种,自民国建立的六年中在平京城内也不算罕见,只是一切在这一年炎热的夏天中好像变得格外尖锐起来。 好事也不是没有发生。教育局新上任了一批官员,这些官员要么留过洋,要么参与过辛亥革命,对教育有了些近代化的认识,一致决定要建立中国人的教育,把闭学半年的平京大学重开,好说歹说把本在江南逍遥的陈肃拉回了炎热的平京,塞了个校长的职位给他,甜言蜜语一堆,看似是官途坦荡,实则是想把平京大学这个早已成为官僚封建集大成的烂摊子丢给他。陈肃倒也绝非等闲,他既接了这个烂摊子,便把笙歌未平的燕园下了狠手整改,全国放榜招生,夹缝里求了点公平。有了学生就得有老师,他学术界人脉颇广,有他陈子严的名号多少得给他点面子。他发报宣称,往后的平京大学家将是百家争鸣的殿堂,也是中国青年耕耘积累的土壤,还望各家各派都能来平京大学为如今国家迷雾般的未来拨云见日、培养人才。 陈肃不愧是官员们放下脸面磨破嘴皮才请来的校长,他五月回平京,七月便已凑齐了文科理科各学科需要的教授,也筛选出了在相应领域有才学的学生,每一个都由陈肃亲自审察,其中有半数出身平凡,另半数出身不俗,达成了新体制在旧环境中微妙的平衡。 理科教授们的斗争多出自于对数学物理等自然理论的探讨,大抵停留于学术层面,但是文科教授们就并非这般简单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争吵很容易激化为斗争,学术上的讨论也易上纲上线成为价值观的碰撞,所以他知道未来还有不少麻烦事在等着他。 他邀请了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周海亭担任文科学长,此人早期加入同盟会,在日本学了许多在国内学不到的思想文化,回国和志同道合的友人办杂志办报社,坚持民主共和的主张,颇有一番掀起文学革命的声势。陈肃个人赞同他的很多理念,相信他在平京大学能够唤醒更多愿意投身救国救民的学生。但陈肃坚持“百家争鸣”的办校方针,自然以周海亭为一派的“德赛先生”就不能成为孤星,所以他同样邀请了一批在平京城内极富盛名的国学大师,其中有一位他尊敬不已,不惜三顾茅庐才堪堪让那位年少成名的大师方从苏州移步平京。 迫近日暮时分,夏蝉在夜幕降临前格外聒噪,随着日光渐暗声响越大。燥热渐缓,人们开始上街放风,去茶馆喝点陈年龙井,打点小牌,聊点前清秘辛。 什刹海上有点黄昏的倒影,一个身形清瘦的长袍男子撑着一把暗红的油纸伞沿着后海南沿缓步行走,杨柳在傍晚的风中微微荡漾,他走在树下的斑驳里,天蓝釉色的衣袍上留有光影。他路过一处亭子暂且停了停,收了油纸伞揽袍坐下,习惯性地捋了捋头发。他有一头乌黑的长发,用云纹丝绸轻轻束起,低头时有些缕碎发落下,垂在他微翘的眼尾旁。长发其实很少见,清朝覆灭后难免有前清遗老们不愿剪辫,所以城内男子一般有两种发型,要么是辫子,要么是短发,这般长发,倒似追溯至更远的从前。 他看着有余晖透过的银锭桥,想起七年前似乎有人在此刺杀摄政王,但不论当时还是现在他都觉得和自己关系不甚太多。他皮肤白皙,在斜阳笼罩下像是泛着光,眺望着湖面的时候,微棕的瞳孔有些温情,那湖面和楼阁仿若能缓解些舟车劳顿带来的疲惫。他已经快两年没有回京了。 沈清延自前年冬在北海的雪地摔了一跤便一病不起,再加上受不了城内城外四处工厂扬起的尘埃,等开春凌汛后他就坐船南下江南,在拙政园附近盘下一处宅子,那宅子书房颇大,够他放下他那一箱箱舍不得离身的书籍。花雕窗棱外有一棵垂丝海棠,在梅雨季前开点粉白的花,在他伏案研墨时偶有倩影。 后来陈肃在苏州落脚时好巧不巧住在沈清延隔壁的旅舍,陈肃不失为文化人,也不像现在有些人爱把洋文挂在嘴边,沈清延还算欣赏他,也赏脸参加过陈肃的宴会,宴会上几杯琼华酒下肚便开始互称表字,不过沈清延是双手持杯,端方地叫“子严兄”。而陈肃就是扯着嗓子喊“晏平啊”。所以当陈肃再次回苏州登门以求沈清延返校教书时,沈清延其实有些怀疑面前此人是否能胜任校长。 不过既然是互道表字的关系,对方盛情难却,他也再难找借口,刚好身体已休养尚可,就收拾行囊,告别海棠,带着他的书籍浩浩荡荡回了平京。 沈清延回平京堪堪歇息一天,就被好友王岳铭催着去他家听戏,想着许久未看平京晚景,便打发了仆从,从他那北海东的小宅漫步走到了什刹海。他虽过得清贫,一直住着祖上传下来的宅邸,侍候的仆从也不过一二,最宝贵的大抵就是他那一屋藏书,但他这朋友却算是大富大贵之流,曾上过御书房,住在恭王府侧,辫虽是剪了,但府中依旧一妻三妾,仆从成群,家里好不热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