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认知差异:成长总是痛的 (第2/2页)
真是讽刺。她想着。即使自己再怎麽不悦、难受,还是谨记着用所谓的「我讯息」取代「你讯息」、谨记着要同理对方、谨记着责怪不能解决事情──感谢系上四年的训练和打工处老板夫妻的身教言传──好友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她的同理,然後用一种残酷的冷静把事实分析给她听。 这就是所谓的朋友吗? 眼泪擦了又擦、擦了又擦,花了七分钟的时间,她才有办法回覆好友,她没有要她赶出来,也不是说会影响拍摄,而是还需要去协调後续的问题。她不打算责怪她,只是很难克制自己不会有情绪。最後谢谢好友提早告知她,留给她时间去处理,待她忙完期末、情绪缓和之後再连络摄影棚。 即使千百个不愿意、即使心烦意乱,她还是接下问题准备善後。期末前的最後一堂课,老师又追加了两份报告才放人,她回到家看看时间,离打工还有半个小时,遂乾脆往地上一躺,放任自己无声地在崩溃十五分钟,才起身把脸洗净去上班。 好友一直没有回覆,她心不在焉的端起笑脸面对客人,一边反省自己是不是把话说太重了。 下午六点四十六分,好友终於有了回应,只有四个字。 ──嗯,辛苦了。 嗯、辛苦了?她将手机摔回柜台上,用力地摀住自己的嘴。如果不是地点不合适,她真想放声大笑。 自己很认真地在自省,得到的回覆,竟然就只是这样吗? 想要大笑的冲动过去,紧接着是想要痛哭的感觉。 是不是因为太过熟识,所以才会如此?是不是因为无论对方是迟到、延误,只要能给出理由,她都会说没关系,不会跟对方生气,让对方习惯了自己不会对她有情绪? 或者其实错的,是自己对朋友的定义? 晚上八点二十一分,在和队友聊天时,她累极了无意间提起「和朋友又发生了点事情,觉得好烦」,队友几次追问,她犹豫再三还是忍不住说了──隐瞒了对方的身分的叙述。她虽不愿意背後议论人,但她确实需要抒发,而这种事情也不能和共同朋友说。 她说,也许是因为双方对於这件事情的认知不一样,才会有这些个不一样的反应吧。 队友要她忽视,毕竟朋友也是分很多种,再加上生活环境也不同,人是会改变的。还说,有个同事跟她说,她的个X太会宠人太贴心,没有不好,只是当对方习惯时,会觉得你做的事都是理所当然。 她和队友在这方面是有些像的,因此她能理解队友想告诉她什麽。她想,也许真是因为习惯了,便成了理所当然? 她忍不住开始回忆,每次跟对方有约,总是会迟到──这对非常重视守时的她来说很难以忍受,她认为对方应该是知道的──时日久了,她也就不总都是那麽准时了;在捷运里迷路一个小时──她其实不能理解同样住在台北,捷运路线图又那麽简单,要迷路兴许还b较困难──她气得不轻,仍克制着自己没有发脾气,且待情绪过了又一切如常;念着想要出作品,因为太忙、没有灵感无法完成,直接就延後了两次,她知道创作勉强不来,只是加紧弄完了自己的部分。 她忽然意识到,她们的认知,一直一直都是天差地别的。 对於她而言是一种「共同的约定」,之於对方则仅只是费用和工作的分摊。 她喜欢将情绪加诸在他人身上,对方习惯了她的T谅她的不会生气,因此当她真正有了情绪时,对方不会觉得需要重视──反正她的情绪很快就过了,而且也不会发在自己身上──大约是这种想法吧? 她忽然觉得,一直以来的让步和包容,耗尽了她的心神和JiNg力。 她能T谅对方的不得已,但她不能要求对方T谅她、对方也不见得会T谅她──这是个T的差异,是认知的差异──早就知道的道理,用这种方式再一次深刻的T悟,尽是血淋淋的疼。 凌晨两点五十二分,终於又完成一个报告,让可怕的二位数下降到只余二。关闭电脑前,她搜寻了有关「朋友」的定义。 ──朋友,是指人际关系已经发展到某种程度的人,通常是指没有血缘关系,但又十分友好的关系,朋友通常会对对方诚实、忠心,以及先为对方着想。他们的X格、口味、兴趣等都可能很相似,而且可能经常一起活动,他们亦可能互相帮助,例如聆听对方烦恼和给对方建议。对於大部分人而言,朋友是能够信任的伙伴。 而朋友的种类,则多的让她眼花撩乱。 她想,她对朋友的定义兴许没有错,但是他人的定义未必与自己相同。她想起老师们总是要他们摆脱将自己的思考模式套到其他人身上,果然老师这样说是对的。 她想,若是自己还是国中年纪,经此一事之後大概会变得与人有隔阂、难以再信任人吧!然而现在她早已脱离那个时期,疼痛的成长过後,只是更深切的明白:再好的朋友,终归是别人。 ──朋友,形形sEsE,且终归是不同於自己的,「他人」。这就是个T间的差异,不同认知上的差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