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酩酊醉只为情痴,高楼塌成就良缘 (第2/2页)
公主说不耐烦见他们,吩咐给公子做了粥就走了。” 王漠心一软,旋即自嘲似的笑了一声,说:“知道了,你去取酒来。” 王漠此时心里又喜又悲,王家却有两人更加五味杂陈。 卞陵公世子王携之其实有权直接上书求婚,但婚姻素来是父母之命,结两姓之好,没有王氏家主的许可,他不能自专。而且公主婚事论理本就由三公主持,于是也向太师王谚恳请上书求婚。自然,王谚也含糊过去了。王携之是王氏宗子,却也不能忤逆家主,猜出端倪后在家里独酌,大醉一场。 他不敢恨父亲,不忍恨公主,最大的失态也不过是当初公主另嫁,他冲去质问:驸马哪里比我好? 如果公主爱少年英杰,也许王携之不会太痛苦,他确实年纪大了。但是父亲王谚……父亲他是谷原大长公主的驸马,是长公主的姑祖啊!父亲年老体迈,又凭什么和他争抢? 王携之郁郁不平,等到听说长公主留宿王漠处,更是怒从心头起,第二天也约公主赏月。 那日长公主勒马挥鞭救人,王携之就此宿寐不忘,不料也做了长公主胯下马驹。他性格刚正,不愿屈从,无奈从来不习武,怎样扑腾挣扎也无用,被公主用鞭子驯马一样训到在地上绕着圈跪爬。如此种种,实在不堪回首,又有鞭伤又是羞怒,第二天王携之就卧床不起。 王漠捧着药瓶来看望父亲,关心中又有一种阴阳怪气:“听说父亲昨夜赏月偶感风寒,美景虽好,还需保重身体。” 王漠的兄长王希达同样在此,听见弟弟这样说,也一起来劝王携之注意养生。王希达一直以为长公主和弟弟王漠有缘无分,倒真的不知道长公主昨夜究竟宿在哪里。 王携之知道王漠心如明镜,有心想问那天长公主对王漠是否也是鸾凤在上、连消带打,但看见儿子今日行动自如,而自己卧床不起,颇觉丢人,于是并不吭声。 王漠听哥哥关怀父亲,忽然想:“我和哥哥如此相像,如果哥哥不曾娶妻,公主会不会看上哥哥?”又想:“即使娶妻,若嫂嫂病故,公主会不会让我兄弟仿效娥皇女英之事?” 王漠越想越觉得大有可能,看望完父亲,就让仆人给嫂嫂送去许多药材。 王希达夫妇不明所以,自谢过王漠不提。 这边厢,王漠、王携之为情所困,酩酊大醉,诉苦无门,情痴自有情欲解。 那边厢,王谚屡妨子孙姻缘,自是有心与长公主玉成好事,却不料机关算尽,顾此失彼。 且说王谚权势滔天,对公主心意十分自信,公主和离后不久,即上书求婚。 太后谢曼虽深恨王谚,但对女儿是第一等的疼爱,于是唤女儿来问,假若长公主同意,她排除万难也要让女儿称心如意。 长公主并不直接回答,而说道:“母后,我如果喜欢一匹野马,一定要用鞭子抽打它,直到它心甘情愿任我驱使。我如果喜欢一头饿狼,一定要用陷阱摔断它的腿骨,直到它像狗一样摇尾乞怜。” 谢太后其实不太赞同,但还是说:“既然你是我的女儿,想做什么就做吧,只要你开心就好。” 长公主同意了王谚的求婚。 王谚知道儿孙和公主的故事,即使再爱慕公主,也难免觉得公主是有意玩弄王家,上书不过求一个晚年恣意。可公主居然真的肯嫁给一个垂垂老矣的他。 他随时可能死去,不像王漠王携之至少还能陪公主几十年。 王携之早已接手了大部分家族和朝政事务,王谚也不可能留给公主一个可爱的孩子,长公主不能通过这个婚姻接触王家的权力。 这场婚礼绝不可能得到公主家人的支持,所以,这甚至不叫联姻…… 也就是说,和王谚结婚,是长公主一个人的心意。 如果这不是爱,那什么才是? 王携之听说订婚消息以后一夜未眠,几乎崩溃,红着眼质问公主。公主冷笑,说:“卞陵公世子好大威风!为何不敢去问太师呢?” 王谚听说后,管教了自己的儿子。 王漠伤心抚摸着自己买了很久的簪子。簪子并不名贵,只是簪体银白如月,又镶了和他眼睛一模一样的月光石。他在见公主之前犹豫了很久,簪子都被摩挲得温热,好不容易送给公主时,想说的话却怎么也说不出口。公主善解人意,把它别在发髻里,说:“此后见它如见君,多谢了。” 长公主明眸善睐,与人友善。时人爱之,皆以为王谚老而无德,晚节不保,对长公主却是且怨且怜,少有臧否公主流连花丛之举,只愿公主再觅佳婿。 旁人如何评价,长公主一概不理。 王家覆灭前,长公主嫁给了王谚。 王谚欣喜之时,却不知大厦将倾。 婚后不久,谢家弹劾王谚叛国,皇帝判革职夺爵。 除了长公主驸马,王谚再无其他官职品级。 时隔多年,王谚又一次穿上了长公主驸马的礼服。 在长公主眼里,王谚穿上它就像戴上她的项圈。 年老体弱的王谚,会裹着这席华美的裹尸布,从生到死,这个念头几乎让她激动战栗。 若王家不倒,她是绝不肯嫁给王谚的。 只有高楼倾覆,她才能握住他的缰绳。 这正是: 酩酊醉只为情痴,高楼塌竟成良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