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章 天胡开局,王允连环计?  (第2/3页)
滚奔向东南,便心生豪迈,而今一想到大河以北,尽归主公,赵云觉得心头也有些震颤。    如崔琰所言,这北方最後的隐患,便是幽州公孙瓒了。    他结连袁氏,割据辽东,更觊觎整个幽州,此战若胜,北方无患,此战若是失利,由得公孙瓒做大,那今後冀州,便有腹背受敌之危。    “此战,定要拿下!”赵云一拳锤在案上,差点将木案砸榻。    崔琰心领神会,心知此番话语已引起赵云足够重视,毕竟先前赵云援刘虞,是客,多是震慑作用,但此战,必须扭转这种观念。    见事赵云战意凛然,崔琰顺势拿出陈g0ng的信道:“此为公台之信,子龙可依信中之计行事。”    赵云结果信,没着急打开,问道:“季珪,这陈公台是何许人也,你可知?”    崔琰愣了愣,陈g0ng,他也不熟悉。    “我只知此人是主公新募,乃是东郡人氏,颇有谋略,我说一事,你便可知此人能耐。”    “何事?”    “此人以一己之力,从刘岱余党手中夺得东郡治所濮yAn,并周旋于徐荣袁绍激战之中,坐拥濮yAn数月,直到袁绍举大军攻之,他一边驻守,一边献濮yAn与主公,致使袁军大军,袁绍被擒,俘获袁军无数,主公用他们换了一百万石粮食。”    “一百万石……”赵云听得有些咂舌。    这些,都是最新的消息,其中一百万石,还是机密,除了风言风语的汝都,其他地方并不知道这事。    “夹缝之中,游刃有余,陈公台之谋,可b奉孝!”    赵云言罢,匆匆拆开信件,速读起来,通读一遍,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本只有敢战y战的念头,现在,知道如何战了。    赵云大喜,再度细细读了一遍,生怕漏了什麽细节……    ……    冀州,魏郡,邺城。    书房之中,刘擎怔怔的盯着幽州舆图看了良久,蔡琰在帘後奏琴,琴音嫋嫋,余音绕梁。    别人的琴音能不能治病,刘擎不知道,但蔡琰的琴音肯定能。    不仅可以治疗心烦意乱,失眠多梦,还能治颓废摆烂,打J血。    算算时日,陈g0ng张合,应该已经和赵云汇合了,有他们三人在,公孙瓒应该掀不起风浪。    但眼下,刘擎最惦记的,还是幽州的军报。    其他诸如刘表夺回了南yAn什麽县,马腾出武关与孙坚大战,袁隗表孔融为青州刺史,陶谦继续向泰山郡以东进兵之类的消息。    一个字,索然无味。    十一月底,东郡传来消息,三十万石粮食已收悉,正在送往魏郡。    袁隗大佬亲自安排就是不一样,一个月就安排了五十万石。    不像袁绍,四十万石还扣扣索索,推三阻四的,难怪曹C给他扣上“g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帽子。    有了这批粮食,刘擎今後数年,都不用对旱灾担惊受怕了,即便发生灾情,也有赈济的能力。    有了足够的粮,刘擎便可以发动更多的人兴修水利,做灌溉田,以抵御未来常态化的旱灾。    身为天命人,与人斗,索然无味,与天斗,其乐无穷。    十一月的最後一天,戏志才再度找到刘擎,依然是来要人的。    刘擎手上哪来的人才?天下的人才,十有都在袁氏和朝廷手中。毕竟现在还没到群雄割据,百花齐放的时代,现在所谓那些人才,基本都是士家子弟,而士族以袁氏为马首是瞻,眼下刘擎和袁氏的关系,恐怕很难得人相随。    哪怕是荀彧最为熟悉的,颍川陈氏,锺氏,都不敢轻易得罪袁氏。    所以对於荀彧和刘擎的招揽,他们婉拒了。    刘擎倒没有恼羞成怒,也不嘲笑他们“目光短浅”,竟不识我渤海王乃天命之人。    只能说,时也!利也!    人家根基都在豫州,在袁氏的地盘的上。    往大了说,在他们眼中,现在的刘擎甚至算不上一个备选项。    他们的选择只有刘辩与刘协。    历史上锺繇陈群投曹C,恐怕也不仅仅是因为荀彧的交情,交情只能作为桥梁,核心还是因为刘协在曹C手上。    而往小了说,刘擎是幷州牧,投刘擎便是投幷州,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加上刘擎与袁氏有过节,这个选择就更不香了。    狗都不投。    这也算是刘擎不顾荀彧忠告,提前得罪袁氏的後果吧。    不过如果要刘擎再选一个,他依然会这麽做,因为做了那些事,才造成了如今的局面,若说群雄并起的剧本才刚刚开始,那坐拥一整个北方,掌控河东、河内、陈留三个司隶门户,又掌控东郡,平原郡的南下通道,刘擎无疑是优势在我,天胡开局。    他日,袁氏最後一块遮羞布扯下来的时候,便是刘擎大举南征之时。    在此之前,当务之急闷声是发育,屯田,屯兵,屯军械,为来日暴兵做准备。    琴音结束。    刘擎回首,见蔡琰款款而来。    “夫君心事重重的样子,真是少见。”    “有吗?”    刘擎否认,哪有心事重重,想入非非还差不多,毕竟这个时候,貂蝉应该都动身了,典韦已经率虎卫营前去护卫了。    想到貂蝉,刘擎又多了一份心思,王允是袁氏的人,这是肯定的,那王允促成赐婚,其居心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