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赵瑗天意从来高难问2 (第1/3页)
“别动啊…马上就好……” 伯琮坐在凳子上,什么也看不见,只感到头顶传来一阵灼热的温度,很快,他的额头因为紧张布满了汗水。 汗珠子滑过脸颊,痒痒的,但他不敢擦。 因为他的头顶有一把烫红了的火钳。 哥哥伯圭坐在他对面伸长脖子:“哇,你的头发直了!” 伯琮的眼睛拼命往上抬,却只能看见母亲的衣袖还有若隐若现的黑色铁钳,头发被烧焦的味道弥漫在整个房间。 就在此刻,房门吱呀一声打开,父亲赵子称出现了,语调严厉:“磨蹭什么,车已经在外面了!”他一进门,看见这样的场景,气道:“这么烫的钳子,要是碰到他的头怎么办?去都不用去了!” 这是皇帝第二次广选宗室子嗣,态度比第一次要严谨的多:第一次的时候,他随便找了几个“子”字辈的孩童——他的弟弟辈——准备效仿太祖皇帝来一场兄终弟及,但范围很小,养了大概半个月以后他就找借口把孩子都送了回去,说什么孩子资质不行,那时候元懿太子赵敷去世大概一年,大臣们对他还算宽容,结果又两年过去,后宫杳无音讯。雪花似的劄子下,皇帝批准了第二次宗室子弟选拔,这一次是“伯”字辈,即皇帝的侄子辈,范围更大、态度更认真、准备更充足,并且他向宰相保证一定会收养至少一个小孩子在膝下。 所有符合条件的宗室子弟都由当地官衙派车接送到杭州统一居住,因为年纪太小,允许父母奶妈一类的陪同,等人到齐了以后,再由宫中派车出来把小孩接入宫,当然,这一次是单独的。 皇帝将对这些孩子开展一场为期两天的考验,说两天也不尽然,当天下午进去,睡一晚上,第二天下午就选完了,家长们可以在宫门口等着接小孩,上午送出来的给五十两,下午送出来的给一百两,第二名给三百两,当然,要是出不来,那就是被皇帝选中了,不给钱,给皇位——如果皇帝真的生不出来儿子的话。 挺合算的买卖,公费旅游一趟还带给钱,小孩子还能见见世面,就算没被选中也好呀! 而在初筛条件里,皇帝明确规定,身有残疾、心智不全、面有疤痕、行动迟缓的孩子不能参与这项评比,这么烫的火钳要是往头顶来一下,伯琮就可以直接原地打包回家了,连最少的五十两也拿不到。 张氏的手被吓得一抖,但极力稳住了:“你催什么?我小心着呢!” 她小心翼翼地拿下火钳,放到旁边的水桶里,水桶顿时“滋啦、滋啦”地冒白烟:“不把他的头发烫烫直怎么见人,想他第一轮就出来?” 赵子称也就不说话了,因为卷头发看起来的确不儒雅斯文,不是时下流行的审美,还好伯琮小,留的还是“垂髫”,胎发都被剪掉,只有头顶几撮卷毛:“快点儿吧!” 张氏弯下腰给伯琮整理衣服,红布衫,白裤子,虽然有些旧,但干净,显得精神,鞋子是新纳的:“咱们只在宫里睡一天,要是宫里人给你洗头发,你就说‘来的时候洗过了。’不要让他们碰。这头发一用水洗就变样了。晚上睡觉,把衣服叠好放床头,见官家的时候,衣服不要皱巴巴的。还有,宫里头给你吃饭,不许和别的小孩抢着吃,也许官家派的人就在后面看你呢,要知道谦让,别显得小家子气!晚上睡前不要喝水,半夜里出恭惹人厌的,都记住了吗?” 伯圭羡慕地说:“你要进皇宫见官家啦,官家和皇宫长什么样,你出来得告诉我,我得回去说给他们听!” 张氏说:“我们明天下午再来接你。” 如果伯琮上午出来,就要一直在门口等着。 伯琮用力地点头,他的记忆力很好,一个字也没漏下:“不洗头,叠衣服,少吃饭,憋尿。看看官家和宫里。” 张氏和伯圭一起笑了,他们往外走,他们住在一个很大的宅子里,和其他几个从外地赶来的家庭一起,因为这是皇帝的规定,方便统一安排。但别人很少是父母一起出动的,往往都是奶妈家仆陪着,他们穿着绫罗衫,头上扎着珍珠丝缯,手上、脚上、脖子上都各自挂着金铃铛和金长命锁。 伯琮牵着张氏的手往外走,忽然,赵子称说:“你头上怎么这么多汗?”伯琮没反应过来,赵子称从袖子里拿出了一串绳子似的东西来:“手伸出来。” 伯琮把手伸过去,赵子称把绳子绑在他的手腕上,那是一条粗粗的麻花红绳,绳子上缀着好几个布球,球里面放着蚌粉,可以吸汗。 伯琮贫瘠的童年里很少能接收到这种小玩意似的礼物,因为这些是浪费钱的,他也不喜欢,可这条绳挂到手腕上,他感到自己身上有了点缀。 赵子称很严肃:“进了宫以后,别人磕头你也磕头,别人拜你也拜,见了穿黄袍的便是官家,官家若和你说话,是你的造化,问什么你便答什么,官家不许你抬头,你就不许抬头,不让你动,你就不许动,知道了吗?” 伯琮说:“知道了。见穿黄袍的要拜,要听他的话。” 他就这样踏上了进宫的道路。 理论上来说,那不是皇宫,只能称之为“行宫”,正如同临安不是都城只能称之为“行在”,宋朝的灵魂远在黄河南岸,临安只是暂居之所。 坐上车的时候,伯琮有一点小小的失望,因为他坐了一辆骡车,他能清楚地分辨骡和驴还有牛,那是可以见到的,可他没有见过马,也没有见过骑在马上驱逐贼人的将军。 马是非常珍贵的战略物资,好马比房屋还要昂贵,更不要提用它来拉车,如果这次不能见到马,下一次不知道还有没有缘分了,其实伯琮很想要骑马,或者说,他想做一名将军。 带着这种微末的沮丧,他来到了宫中,住在一个很大的宫里,宫殿的名字叫什么他不知道,因为他不认字,几个内侍宫女像牧羊那样把三五岁的小孩子牧到大厅中央,一个个点名字,点一个出来一个,被对应的内侍接走,到自己的房间里去。 “赵伯瑜!” “赵伯柽!” “赵伯浩!” 伯琮隐藏在小孩子里,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哭不笑,像一粒不起眼的小沙子,内侍手里的书册翻过,声音不知道为什么顿了顿,宣告似的:“赵伯琮!” 伯琮从孩子堆里面出列,站到大厅中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