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种_赵瑗春心正是芭蕉叶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赵瑗春心正是芭蕉叶5 (第2/3页)

此去,见儿即为皇太后,宜善自保重,meimei永无还期,当死于此。只有两件事,请jiejie不要忘记。”

    当时,五国城中所有的天眷和金宋两国的官员皆在身旁,这两件事情,也清清楚楚,为世人所知。

    “第一件事,望jiejie到快活处,莫忘了此处不快活。”

    “第二件事,上皇临终托付,愿放少主南归,为一太乙宫使,他事不敢望也。愿jiejie寄语九哥!”

    韦后对天发誓:“此事我终身不忘,苟不迎还少主,使我瞎眼!”

    传说道君皇帝赵持盈崩死于五国城时,韦后侍奉榻前,道君临终托付,一愿宋德中兴,二愿还葬故土,三愿他的长子,只做了一年皇帝即被废除的赵煊可以回国。

    然而,六年过去,和议稳如磐石,宋金不再交兵,可渊圣皇帝回来的事情却没人提起。是金人不肯还,还是宋朝也不肯赎,个中原因,恐怕就只有宋金两国最高层者晓得。

    但,就在这个时候,韦太后的眼睛却忽然瞎掉了。

    这是否是违背誓言的惩罚?

    对于这个从未谋面的大伯,以及他所主导的那场弥天大祸,赵瑗只觉得叹惋和哀怒,这个皇帝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种灾难的象征,明明他还活着,甚至尚算年轻——他比赵熹大五岁,今年刚过四十。

    而真正和这位大伯,或者说和他的影响第一次接触,还是建炎七年的时候。那年赵瑗七岁,岳展回到临安,和赵熹说起一件事:“虏人欲立渊圣之子为帝,混淆南人耳目,不如叫羊哥出阁,正式过继给你。”

    那天的阳光正好,照得赵瑗身上暖融融的,他依偎在赵熹身边读书,书上写了什么他都忘了,可赵熹的回复他还记得:“你虽是为我好才说这样话,可叫外头听去成了什么?你在手握重兵,还要干预我立储,名声还要不要了?这事你别管,他自己失国,他儿子能有多少人心?”

    他又得意洋洋的:“换了是你,他儿子和我,你选哪个?”

    岳展笑说:“净爱说不讲理的话!”

    赵熹和他玩绕口令:“分明是你没理,还说我没理,你倒说说谁有理?”

    氛围一下子轻松起来,赵瑗却看不进去书,这件事情被大人们轻飘飘遮掩过去,可他的心被提起又放下。关于渊圣皇帝为什么没有回来,他有那么一点模模糊糊的想法:渊圣皇帝是有儿子的,赵熹是没有儿子的,如果渊圣的儿子要继承赵熹的皇位,赵熹是不愿意的。

    马车辘辘前行,四匹马在前引路,以确保黑暗中没有什么陷阱坑洼,赵瑗和赵熹迷迷糊糊睡了过去,第二天,他们骑马、乘车,昼夜不歇,和来时一样。

    三天以后,他们到达了临安,凤凰山显现出一个弧度,隐藏在和宁门后。

    赵熹赶了三天的路,唇色已经有点发白,车骤然停下的时候,他的眼神还有些茫然。

    外面的班直侍卫掀开车帘,殿前都指挥使杨佑等候在外,玉辇等物事齐备,正躬身伸出手,等着赵熹借他的力下车。

    然而他等来的是赵瑗。

    赵瑗长腿一伸,径自跳下车去,又转身从车上搀出赵熹。杨佑接了一个空,也不改色:“原来大王已经先去迎官家了,臣晚了一步。”

    赵熹落在平地上,又快步上了玉辇:“他有空,比不得你事情忙,顾不得接我。大娘娘情况何如?”

    杨佑禀告道:“国医了不得此事,臣派人从庐山请来了皇甫先生,正在为大娘娘诊治。”

    这名字一出,赵瑗有些惊讶。

    皇甫先生即皇甫坦,是一位医术绝妙的道士,传奇色彩颇为浓厚,他曾救过道君皇帝的旧臣曹勋,让他奉道君的衣带诏来朝见赵熹;除此之外,他擅长针灸,能医治目疾,上一位病人叫岳展。

    岳展被赐死以后,他高卧庐山,号称修道,并没有再下山。三年前,赵熹曾发诏前往庐山,问他长生之术——据说还问了求子秘方,皇甫坦也不曾相见,只送了一张四字偈出来,偈语的内容已成秘密,不知道赵熹有没有解开,但从他膝下至今空空来看,应该是没有解出。

    杨佑是怎么请到他的?

    赵熹倒是对着人的到来反应平平,只应了一声,便在辇上养神,赵瑗和杨佑随在辇侧,心里都知道赵熹在和稀泥。

    不管是杨佑出调禁军,挑衅赵瑗,还是赵瑗无诏出京,私见岳展,统统一床被子盖过去,一个是赵熹的手心,一个是赵熹的手背,赵熹一个也不打,很珍惜自己的rou。

    玉辇停在慈宁殿前,苦涩的药味飘出来,赵熹自己足够节俭,奉养母亲却毫不吝啬,慈宁殿可以说是整个行在中最华美的存在,整座宫殿依山而建,更有一座瑶台山楼可以登高望远,据称是临安的最高点,凭此可以将整座临安城收于一隅。

    除了物质上的供奉以外,赵熹注意母亲精神上的慰藉,只不过他一没有孙子孙女给母亲抱,二来自己忙的头脚倒悬,三来他后宫也只有一个鹌鹑似的张婕妤,这位婕妤娘子,婆母病了好几天才来看过那么一两回,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更不要说侍疾了。

    于是他灵机一动,把没有北上的哲宗皇帝遗孀们安排着来和母亲说话,个中最出名的便是哲宗的才人慕容氏,她与太后感情深厚,赵熹一封再封,已经荣恩成了哲庙贤妃。

    他们进来的时候,慕容正在和韦后说话。韦后一身缁衣道袍,头戴纱冠,面容十分憔悴,靠坐在榻上。

    她生赵熹原本就晚,如今年岁已登六十,身体虽然康健,但目疾来的太突然,面对骤然黑暗的世界担忧恐惧,怎么可能不改容色?赵瑗明晃晃看见她的右眼蒙了一层白翳,而左眼倒是黑亮如初。

    赵熹急慌忙地上前去,先对慕容道:“阿姑安好。”

    慕容含笑:“官家可回来了,娘娘总盼望你。大王也来了。”

    赵瑗跟随赵熹的步伐向前,躬身行礼,待在赵熹身边。

    赵熹上前,拉住母亲的手:“你的病怎么样?我听皇甫从庐山上下来给你看病,可治好了吗?”

    韦后没有回答他的话,慕容打圆场道:“皇甫先生说娘娘是天下圣母,万民所系,为此特地下山探看。先生果有妙方,金针一施,娘娘左眼上的蒙翳顿时脱落,如今已经复明了。”

    赵熹的目力不及赵瑗,这时才看清楚了母亲左眼已经复明,连忙询问道:“那右眼怎么还蒙着?”

    慕容一时之间不好答话,而韦后向赵熹、赵瑗身后看去,冷不丁问道:“成宁和成乐呢?”

    她知道自己有这两个孙女,甚至知道赵熹此行是去接两个女儿的。

    另一旁的慕容如坐针毡,成宁和成乐显然是人名,如果是“成”字辈,那对应的就是道君诸孙,换而言之,是赵熹的侄子、侄女们,韦后忽然要这两个人干什么?她目光触及到后面站着的赵瑗,心想该不会赵熹终于要换掉这养儿子,从金国赎两个侄子回来吧?

    不管怎么样,她不该听。

    于是随便找了个借口带着一屋子人离开,再让人把门掩上。

    门一关紧,赵熹笑道:“你病的这样急,我和瑗瑗日夜兼程赶回来,她两个是女孩子,自然脚程慢些,稍后些就到了。这右眼怎么还没好?”

    韦后向前伸出一只手,赵熹连忙握住,韦后似乎相信了赵熹的解释,说起自己的病情:“皇甫先生是神医,替我医好了一只眼睛,能让我看得清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