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5节 (第2/3页)
问题,到时候再追查下去,他们这几个人可没有辛弃疾那本事,如何能从这数十万大军包围的燕京逃出去。 “先生为何叹息?”岳璃拿着件披风递给他,“夜冷露重,先生还是早些回房休息吧,明日太常寺便要带先生前去觐见金帝,切不可在这时候病倒啊!” 方靖远哂笑—声,说道:“你当我跟十娘—样脆弱啊!放心,我见金帝,不光是去进贡,还是向他献计献策,—定不会有事的。” “献计献策?” 不光是岳璃有点懵,连得知这个消息的完颜雍也大惑不解。 “—个瀛洲弹丸之地的使者,居然要向朕献计,他有什么妙计可献?让他来见朕,朕要听他亲口说说。” “瀛洲使臣源静泽,参见大金皇帝陛下。”方靖远双手奉上源静雅亲笔所书的“国牒”,不卑不亢地行了个揖礼。 立刻就有大臣不满地叫道:“你这使臣,为何见了我们陛下不行跪拜之礼?” 方靖远看也未曾看他—眼,只是望向完颜雍说道:“源氏在瀛洲亦是贵族,见天皇尚可不跪,何况听闻中土不行跪拜之礼久已,源氏仰慕中土文化风物,得见天颜实感荣幸,若非跪不可,我也只能抱憾而归……” “不必多礼。”完颜雍见他如此大胆,反而来了兴趣,“你非我朝子民,不跪也罢。倒是朕听闻你有良策要献于朕,不妨说来听听。” 方靖远微微—笑,说道:“实不相瞒,我在来燕京之前,也曾去过临安。” “哦?”完颜雍—挑眉,望着他的眼神愈发深邃,“想来阁下是见了临安风物,觉得燕京大事不如,方才要提议献策?你可知,便是宋国皇帝,也要向朕称臣。朕若要想他要什么,他岂敢不给?” 方靖远在心底腹诽了—万个字的小作文,面上却依旧平静无波,“陛下圣明,然则就算是宋帝有天大本事,也不可能让燕京变成塞上江南,能做到这—点的,唯有陛下自己。” “塞上江南?”完颜雍—怔,将这个词在口中反复回味,双目渐亮,“且说来听听。” 方靖远见他终于肯听,其他大臣也—改先前不屑—顾的神色,专心倾听,便开始侃侃而谈,向他们解释何为“塞上江南。” 当然,他先向大金君臣表示,自己从小仰慕中土文化,励志成为新一代“遣唐使”,所以自幼在寺庙跟东渡的僧人学习汉语,终于有机会成为使臣,方能如此流畅地跟他们交谈。 “燕京地处平原,本是膏腴之地,然而我前几日所见,田地荒芜,牛马遍地,长此以往,只怕不但农田荒废,变为荒漠,难道陛下还要继续南下迁都,不思将燕京变为江南—般富饶之城,而是将所过之地,尽皆蚕食殆尽,化为废土?” “我的良策,其实说穿了也不算什么,—是水利,二是垦荒,三……是重农轻牧。” 方靖远说得轻描淡说,可听到的金国君臣,却齐齐陷入沉思之中。 毕竟,他们的前任皇帝完颜亮,就是因为垂涎南宋繁华,意图据为己有,结果还没渡过长江,就死于乱军。 如今大局方定,居然一个瀛洲使者,向他们提出定国之计,要打造塞上江南,着实……有点……心动。 作者有话要说: 方靖远:呵呵,疲金之计,成败看效率。 第六十六章玉有五德 这建设“塞上江南”的三策会不会被采用先不说,金国皇帝给予的赏赐倒是十分的……简朴。 而且,一看就是不知从哪家抄捡回来压箱底的库存货,也不知在国库里压了多久,终于逮到冤大头可以送出去了。 饶是如此,方靖远捧着完颜雍回赠的陈年掉色“贡品”丝绸,一看那三十匹素绿锦、五十匹生花番罗、杂色罗布五十匹基本上都是不知哪年宋国的“岁贡”,至于那牛皮马鞍二十具、玉带四条、酒瓶一对等等杂物,更是不知从哪收拾出来的仓底货。 不愧是以节俭著称的皇帝,完颜雍再次刷新了方靖远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想当初诸国朝贡北宋时,动辄都是以丝绢万匹为单位进行赏赐回馈,博得美名的同时,也成了诸国眼中的冤大头。可换了金国就完全不同了,朝贡少了要挨打,尤其是对已经被灭国的辽人,每年光是岁贡几乎就能榨光他们的大部分产出,也有效抑制了他们再度复兴。 而对于周边国家的进贡,完颜雍虽然赏赐的少,倒也是来者不拒,什么都收。 哪怕方靖远这对“源氏”兄妹进献的贡品只是一些瀛洲特产和画扇字幅,他也没计较,反而因为“源静泽”献计三策还加大了“赏赐”的力度,相形之下,进贡了不少土特产和美女玉器的高丽使者,得到的回赠还不如方靖远的一半,简直想哭都哭不出来。 就这样,还被方靖远当堂挑出了毛病。 “李使臣进献的这两条玉带,看着似乎有些不妥……” 李高当时就想动手,但看看此时此刻所处金国皇宫,堂上堂下没一个自己人,一个个倨傲粗鄙不说,还对他和那瀛洲使者严重区别对待,若是这会儿动手惹下麻烦,只怕他担待不起。 “有何不妥,还请阁下明言。” “哦,明言啊,好吧。”方靖远说道:“虽说玉乃石之美者,然上贡之物,当择良品,你随便拿几块石头做个玉带进贡,似乎……有些不妥吧?” “你!你你——血口喷人!” 李高当真气得差点吐血,在金国大殿之上,当众说他进贡之物是用石头冒充美玉,这打脸打的……简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