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序章|窗边最後一排 (第2/2页)
有人把社团传单塞到cH0U屉里。班导的脚步还在走廊深处,玻璃窗上的光缓慢移动,我在那束光里把剩半个的面包收好,努力把哈欠吞回去——第二个还是没忍住。 我用手背挡着,眼眶里被挤出一点点水光。她偏头看我一眼,很小声地,彷佛跟窗外的风说话: 「Милашка.」 俄语。不是教科书上的句子,而是b它更日常、更软一点的称呼。 我听见了。也懂。 「你说什麽?」我把语尾收得像是漫不经心,眼睛看向黑板上方那个被粉尘绕着光圈的时钟。 她的脸转回正前方,背挺得很好看。「我说,这样很难看。」 「是。我的错。」我点头,认真到像是在开会记录。 她没再搭话,手指在桌面上安静、规律地敲了两下。教室另一头传来椅脚摩擦地板的声音,像一连串失真又匆忙的道歉。 我侧过脸,让风从走廊那端穿过来,吹平心里那一小块像被指腹按过的地方。她大概不知道我听得懂俄语。更准确地说,没人知道,连我自己也没想好要不要让人知道。国中时因为某个偶然加入语言交换社群,深夜里听陌生人读普希金,隔着萤幕练发音,发现语言这件事像是一扇暗门——没人注意到的时候可以通向意想不到的地方。 「三分钟後班会。」广播铃在教室上方响起。它总是准时,准时到可以让人拿来校准手表。 同学们各自回到座位,喧哗像cHa0水退到桌脚底下。我看见她把窗户那边的卡榫往上一提,风顺着缝隙切进来,吹动她耳际几丝碎发。她不耐热,但不抱怨;不喜欢规矩被破坏,但不是用斥责,而是用提醒去把界线拉回来。那根银链子的事,她不是在教训谁,她只是把写在学生手册上的文字搬回眼前。 「有马。」她忽然叫我的名字,没有抬音。 「嗯?」 「下次打哈欠,记得用手帕。」她递过来一片白sE,薄薄的,边缘绣着很细的蓝线,「从明天开始带在身上。」 我接过来,指尖碰到她的指尖,那一瞬间的凉意b风更清楚。「谢谢。我会洗乾净还你。」 「不是借。」她垂眼,像在核对帐目,「送你。」 她说「送」的时候没有任何节庆感,只是把某个需要被解决的小问题从我的生活中划掉。动作简洁、目的清楚。这样的好意不会让人欠一个难以偿还的人情,却会留下一个可被长期使用的习惯。功能X——我脑里冒出两个字,差点笑出声。 她抬眼,那一毫米又靠近了。「有意见吗?」 「没有,只有感谢。」我把手帕折成两半,收进笔袋外侧的小口袋里,那是我第一次拿它来装非文具的东西。 她看了我一眼,随即转开。窗外的光像慢慢推进的水面,沿着她的侧脸攀上去,停在睫毛的边缘。她的呼x1很稳,像每一个完整的句子。 班导走进教室。点名、通告、罚抄的名单、社团招募。一切按表C课,像一个巨大、运作良好的时钟。我的视线偶尔会飘到右边,落在她握笔的方式上、落在她改错字时不自觉的眉间皱褶上。她没有察觉,或是,即使察觉也不以为意。 我低头在日期旁边写了一句话:“从今天开始,带手帕。” 它看起来像个笑话,却也真切地立住了——像多出的一条细细的轨道,会把某些将来送到一个可预见的站点。也许有一天我会把「俄语」那件事,像手帕一样安静地拿出来,像提醒校规一样自然地放到她面前;也许不需要。我并不急。 九点零一分,第一节课的钟声落下。教室里翻页声同时响起。风吹过窗沿,带着一点樟脑丸味——那是她的手帕,或她的cH0U屉里哪一块摺得工整的布。 我没有再打哈欠。 她没有再踢我的桌子。 这所名校的早晨於是恢复了常态:秩序、笔记、待办事项,以及仅有我们知道的一句极轻的俄语,像一颗小小的钉书针,把某一刻悄悄别在彼此的日程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