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随想短文_传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传承 (第1/1页)

    传承

    平壹尘richard两三话:

    从以上可知,

    隋代37年约88次动乱,平均每年2.378次。

    元代89年约208次动乱,平均每年2.337次。

    明代276年约579次动乱,平均每年2.098次。

    如果一个已经统一的政权,一年大於2次动乱战争,

    那麽就代表这个时代是非常混乱,民生物价极不稳定,恐危及政权。

    这是执政者,应当再三省思滴。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平壹尘顿了顿说:

    古代的动乱次数,为什麽会如此多?

    一是掌权者在位的年限太短,无法顺利地传承给继承者,

    在位不满10年的皇帝,有240位,

    在位不满九年的皇帝,有6位,

    在位不满八年的皇帝,有9位,

    在位不满七年的皇帝,有15位,

    在位不满六年的皇帝,有18位,

    在位不满五年的皇帝,有18位,

    在位不满四年的皇帝,有21位,

    在位不满三年的皇帝,有29位,

    在位不满两年的皇帝,有39位,

    在位不满一年的皇帝,有42位,

    在位不满不满一年的皇帝,有40位,

    平壹尘顿了顿说:

    二是继承者们,大多是小包子,

    因为继承者的年龄不足以担当重责大任,而掌权者甘愿给雉子也不传给兄弟之故,

    继承者们,11岁到20岁有93位,

    继承者们,5岁到10岁有33位,

    继承者们,五岁以下有11位,

    试想,这些雉子继承者们,不被老臣以老卖老才怪,

    平壹尘顿了顿说:

    依上所记,

    皇帝岁数39岁以下的有169位,

    皇帝在位不满10年的有240位,

    以上继承者们,占了整个历史的半数,也是导致历史分分合合的根源所在,

    如果照平壹尘论点所规划,

    从历史数据我们可以得到2点结论:

    第一点是如果要顺利传承,掌权者在位年限需大於20年且继承者须满20岁。

    第二点是如果要国泰民安,掌权者在位时的冲突需降至平均每年0.5次。

    平壹尘顿了顿说:

    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现在让我们看看几则接班人问题,

    公元前497年,

    经过卫贡五百家事件,

    中行氏、范式被其他四大家族所灭,

    终於形成了智、韩、魏、赵四家独大的局面。

    智瑶就是四大家族中最强大的智氏家族的宗主,

    智瑶本人不仅长得帅而且能力出众,

    所以其父智宣子就想立其位继承人,

    这时候家族里非常有资望的智果出来反对了,

    智果劝谏说:智瑶这个人.

    鬓长大则贤,S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果认为:

    能力出众加贪婪不仁,这简直就是一个败家子的标配嘛,

    要是立智瑶为後,智氏宗族必然会因他而灭亡,

    智宣子不听,坚持选择智瑶:这麽优秀的儿子打着灯笼都难找,

    智果一看劝不动,直接申请脱离族籍,改名换氏跑路了,

    知瑶继位後,

    公元前472年,晋出公三年,

    晋率师伐齐,发动两次伐郑战争,壮大了知氏的势力,

    公元前464年,晋出公十一年,

    智瑶第二次攻击郑国,郑向齐求援,齐国援军刚至晋国撤退,

    公元前458年,晋出公十七年,

    智瑶联合赵氏、魏氏、韩氏三大夫,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和财产,

    智瑶独占了大部分范氏、中行氏故地,

    并取代赵氏而掌管晋国政事,成为四卿中最强的势力,居晋国四大卿之首,并自称"伯",

    公元前457年,晋出公十八年,

    智瑶在讨伐卫国回国後,

    与韩康子虎、魏桓子驹在蓝台举行宴会,

    知瑶戏弄韩康子并侮辱韩氏家臣段规,

    之後贪婪地向韩氏、魏氏索求并获得了万户之邑,

    向赵氏索求蔺、狼皋两邑地时,被赵襄子毋恤严辞拒绝,

    智瑶大怒,

    公元前455年,晋出公二十年,

    晋联合韩氏、魏氏两门阀,攻打赵氏,赵襄子不敌,

    几经考虑之後,就奔走晋yAn,是为晋yAn之战,

    公元前452年,

    知襄子久攻不取,愤引汾水灌晋yAn城,

    赵氏"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军民病饿交加,十分危急,

    赵氏水困已久,无法续守,

    遂派谋臣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

    张孟谈於是告诉韩、魏之君曰:

    唇亡齿寒,智伯率领你们两位来攻击赵氏,赵氏快要灭亡了,接下来你们两位也要被智伯当成攻击的目标了。

    韩、魏本来就对智伯的嚣张跋扈非常愤恨,

    听了这论士之言,

    也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灭亡的门阀,决定倒戈起事,

    於是三方密约,决定共同攻灭智氏,

    平壹尘顿了顿说:

    公元前453年,晋出公二十二年三月初十丙戌日,

    赵襄子派出部队,

    杀Si知氏军守堤的士兵,决开堤防反灌,知氏军因仓促救水而散混乱,

    韩、魏军趁势从背後,侧翼进攻,

    1

    赵襄子亲率军队进击,并大败知氏军的前锋,

    长驱直入中军幕府,擒杀知襄子,

    并将知襄子的首级雕刻上漆,

    当饮酒之首爵,又大加搜捕,

    将知氏家族夷,只有知果得以保全,

    晋yAn之战宣告结束,知襄子宗族灭亡。

    平壹尘顿了顿说:

    从往後历史的分分合合,

    都是掌权者跟继承者没有知微见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